惊!65岁以上人群患有7%“房颤”,易增中风心衰竭风险

發佈人: 香港医务通

本港六十五岁以上长者约有7%患有心房颤动,他们不但要预防中风的威胁,更需要利用药物等方法尽量控制心律,避免心脏过度跳动导致心脏衰竭及心肌发大,甚至诱发心脏病,后果可以十分严重。

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是最常见的心律疾病,年纪愈大患病机会便愈高。由于房颤未必会引起明显症状,长者可能毫不察觉,往往到出现中风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时才发现,惟身体机能或已严重受到影响。

心脏科专科医生叶维国指出,房颤患者发生中风及心脏衰竭的风险较非患者分别高五倍及三倍。他解释,房颤会令心律快速及不规则跳动,“时快时慢,可以突然每分钟跳超过心率正常上限100以上”,长期如此可引致心脏衰竭及发大,而心律乱更可影响血液供应,若本身有冠心病或会引起病发及心绞痛。

他续称,不规律的心脏活动令血液在心房滞留,令血块有机会形成,一旦走到身体其他位置可造成血管栓塞,如发生在脑部便会出现缺血性中风。


治疗房颤分两部分:

治疗房颤主要分为两部分,一是控制心律,二则要预防中风。叶医生表示,控制心律一般会先考虑药物治疗,包括抗心律不正和减慢心跳两大类。抗心律不正药物可透过不同的途径,帮助患者回复并维持正常心跳,减低相关并发症出现,以及维持正常的心房及心室协作的功能,保持心排血量为身体供血。心速控制就是减慢房颤心率,以减轻病人心悸及气促等症状。

他说,若药物疗效未如理想,便可能需要其他治疗选择,包括电击整流及导管消融术等。

至于预防中风亦有药物及手术选择。叶医生称,薄血药有助减少血块形成。若病人无法使用薄血药则可以考虑进行微创左心耳封堵器手术,原因是房颤产生的血块九成在左心耳发生,封堵这位置便可以避免血块形成,从而预防中风发生,但以上手术只适合非心瓣性房颤病人使用。


定期检查未必能发现:

他表示,房颤的出现与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瓣膜病有关,较年轻的患者则常见由甲状腺功能过高引起。另外,糖尿病、肥胖、睡眠窒息症、吸烟及饮酒亦是房颤的风险因素。因此提醒房颤病人,平日要妥善控制与房颤相关的诱因,如冠心病及三高等,从而减少病情复发。

近年市民愈来愈关注健康,不
少也有身体检查的习惯,但即使定期做检查亦未必能发现房颤。叶医生称,持续性房颤可以透过心电图发现,但间歇性房颤、即心脏只是间中出现心跳乱的情况,若非发作时进行检测便难以确诊,惟无论是持续性或间歇性房颤,中风的风险一样高。


他指高危或怀疑患病的长者,可以求医及接受检查,例如进行廿四小时或四十八小时心电图监测心跳,帮助确诊;现时有一些仪器可以利用手机检测心律,病人觉得心跳异常时可立即检测,有需要更可于靠近心脏附近的皮下,植入小型仪器监察心律。

数据源 : 心脏专科叶维国医生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