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知癌知愈】 多学科会诊 提升癌症治疗成效

發佈人: 香港医务通

癌症并不是简单的病症,有不同种类,也有不同的期数之分,而不同患者的个人状况及需要亦不一样,催使癌症治疗逐渐走向个人化,治疗方案需要度身订造才能提供最适切及针对性的治疗。由于癌症治疗有不同的范畴和选择,“多学科会诊”模式,即由多个学科医生共同探讨、交流,然后制订一套最佳治疗方案,便有助提升癌症治疗的成效。

多学科会诊(MDT)与一般诊症治疗有何分别?就以输尿管癌为例作解说。泌尿外科专科医生王明晧表示,治疗的黄金标准是手术治疗,假如属早期个案,尚未扩散至附近或远程组织,可以利用手术治疗。至于是否需要配合化学治疗则按照个别个案而定。

术前化疗缩细输尿管肿瘤分工方面,一般会由泌尿外科医生负责取得组织化验及进行手术,临床肿瘤科医生则负责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,有时亦需要将导管放进肾脏防止阻塞。

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宽耀指出,如果输尿管的肿瘤太大,或需要先以化疗缩小肿瘤,然后再进行手术切除。若直接进行手术,肿瘤可能无法完整切除。有时即使化疗令肿瘤缩小,仍未适合进行手术切除,或需同时使用放疗及化疗以帮助控制病情。

以往病人需要分别面见不同的专科医生,例如肿瘤科医生评估过后需要做手术,便会转介外科医生跟进,而外科医生与病人会见或处理后,又可能需要将病人再转介回肿瘤科医生。

来回转介令病人奔波 费时失事来回转介的过程,病人不但要来回奔波,而且耗费时间和精力。另一方面,外科医生若直接为病人进行手术而不先进行化疗,手术的复杂程度及危险性都可能会大为增加,病人术后复原时间亦会延长,更可能会有癌细胞残留。

至于采取用多学科会诊则可让多位专家一同就病人的化验结果、病情等进行讨论和交流,达到共识后再向病人建议及解释相关的治疗决定。

张医生称,外国自六、七十年代已开始发展多学科会诊模式,而本港则在九十年代才流行。他解释,多学科会诊的好处是能够一次汇集多学科的决定,省却病人奔走的时间,而且不同学科的医生透过交流,能够互补不足,令治疗可以更臻完善及全面,有助为病人带来更理想的结果。

多学科作决定 治疗更全面他又指,在输尿管癌的治疗中,手术切除肿瘤后很少会再进行电疗,因为后遗症较严重,但如果手术时外科医生放置金属标记,便能让放射科医生对电疗范围加以控制,减少副作用,惟这需要在手术前透过多学科会诊作决定。这正是多学科会诊的优势。

王医生亦称,现时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,对某类输尿管癌患者而言,多学科会诊或术前化疗有助延长寿命,有研究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增加三成。虽然有关做法未必适合所有个案,但经过挑选并使用多学科会诊或术前化疗药物,确实能帮助病人提高存活率,亦能帮助控制病情,令手术更顺利及减低危险性。

数据由泌尿外科专科医生王明晧和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宽耀提供。